服务热线
0755-83031562
半导体市场低迷了近两年,市场上的通用模拟芯片普遍回归常态价,供得上货了,但需求却迟迟点不起火了。芯片厂商之间的价格战,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,你置身事外,却又身处其中,现货市场上大家都在内卷价格,但再怎么卷,再怎么价格竞争,还是激不出需求的水花。
5月底TI 打价格战,喊出“国产什么价格我们都跟”,直接在牌桌上All in。去年10月开始传降价,如今正式开始大刀阔斧追回市场,TI 显然急了。
德州仪器5月全面下调了中国市场的芯片价格,试图在行业复苏前的至暗时刻,抢占更多市场份额。某模拟芯片厂高层表示,“TI这次降价没有固定幅度和底线”。TI作为模拟芯片行业的标杆,它的降价不可避免的将对整个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。
对中国模拟厂商来说,随着TI宣布降价,原先靠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厂商优势已荡然无存,并且在行业整体下行的情况下,为了清理库存,圣邦股份、艾为电子、必易微、晶丰明源等大部分厂商不得不跟进降价,整个模拟芯片行业迎来一波价格战,整体而言行业竞争呈加剧趋势。
TI的全面降价,其实早有预谋。
自1986年进入中国大陆,TI在中国市场已经有 37 年的历史。
2006年,TI从手机芯片转向了嵌入式和模拟芯片市场,那时开始,TI 在中国各地开设销售点,建立研发中心,开晶圆厂,不仅服务大客户,见证了中国基建的腾飞,更致力于服务众多国内的中小客户。
在2010-2011年那段半导体行业销售变革中,最积极和速度最快的要数TI,TI飞入中国二三线城市,向中小客户渗透,将中国各地的客户收入囊中,还通过把客户所有需求一网打尽,来提高单一客户的销售价值,在这个基础上,TI砍代理,搞电子商务,引导中小客户直接到官网买芯片,TI 的“蝗虫式营销”,将碎片化的芯片销售创造惊人的价值。
近年来中国模拟芯片企业的兴起,一定程度动摇了TI在如此庞大市场上的根基,众多中小客户的流失,削弱了TI的市场竞争力。TI全面降价配的这番狠话“国产什么价,我们都跟”,瞄准了国产模拟芯片,流露出精准打压国产芯片的硝烟味。
TI要加入国产芯片价格内卷,打“价格战”,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,夺回被中国厂商抢去的市场份额,巩固模拟芯片市场上龙头的地位。
TI 一直以来以“多产品线,广客户群,多使用场景,广撒网,多收鱼”为豪,有8万多个产品,遍布全球10 万多客户,在打入中国市场也做足了功课,其芯片成为工程师们当年读书的入门款芯片,在客户支持等生态建设方面也立足本土化等等。
不过真正的商场如战场,即便这一路顺风顺水,无论是“祖师爷”还是商业巨擘也要面对来自后来者的威胁。用不好优势可能直接变成劣势,吃香的市场一旦被抢掉,广泛的客户会被分食,客户粘性也会大不如前。
2020年10月开始全面缺芯,到2021年年中不到一年的时间,模拟芯片国产替代的进程进一步加速。如今,市场上有了更多支持国产模拟芯片的声音:“能替的都替了”、“国产价格好,货供得上”,相反,某国外大厂被不少人诟病为“爱涨价,爱变卦”。
梳理模拟芯片国产替代这些年,大致经历以下时间:
1、2018年左右,中美贸易摩擦加剧,国产替代兴起;
2、2019年底开始到2021年的缺芯潮,国产替代进程加速;
3、缺芯潮到2023年,已实现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,目前处于“1”到“10”的阶段。
我国模拟芯片企业数量以14.47%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由2017年的180家增长到2020年的270家。2020-2022年三年来,IC设计企业数量从2218家飙升到3243家,作为国产替代的关键一员,2022年模拟芯片产品的企业就有414家,占比12.8%,超出了此前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。
前两年难得一遇的历史性缺货,是国内模拟厂商完成客户验证、实现产品导入的重要窗口期。一旦打入这些客户,因为模拟芯片的特殊性,以前大家依赖TI的芯片,以后可以切其他品牌长期使用,得到数年以上的持续供货。
仅圣邦微、晶丰明源、艾为电子等不完全统计的国产龙头公司,已占据了70多亿元的中国模拟芯片市场。有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的市场规模可达到149.6亿美元,在TI等海外龙头厂商长期主导中国市场的背景下,可见国产替代还有广阔的想象空间。
从TI 2022年年报数据,我们可以一窥其中国市场销售数据变化,2022年全年,TI 出售给中国的产品销售额占其年销售额的49%,比2021年的55%有所下滑。2022年约占总体销售额的25%来自中国本土客户,和2021年大致持平。
TI 在年报中示警,TI 面临着激烈的技术和定价竞争。特别是来自亚洲的一些新兴公司,向TI 经营的同一市场销售产品,如中国国内正在积极推动和重塑半导体产业,加上贸易局势的紧张,可能会限制TI 参与中国市场,阻碍TI 的有效竞争。“如果我们无法匹配价格下降或成本效率,或满足技术、产品、供应,竞争导致的价格和产品开发压力,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和失去商业机会。”
用自我割肉的短痛来换取长期的市场份额,是TI 这种大企业在马太效应下的一记绝杀招,这也是TI 能如此强势的最重要原因:成本优势。
TI和国内模拟芯片企业最大的不同,就是作为一家IDM拥有自己的晶圆厂,模拟芯片对芯片制程要求不高,晶圆尺寸提升成了重点,TI 利用自家出货量巨大的规模优势来造芯片,加上晶圆尺寸的迭代,芯片成本得到了精准的控制,资本是趋利的,成本得到了大大的降低。
从某个芯片或者产品线上来看,TI 挑选其中一个让它少赚甚至不赚,等竞争对手被打趴下后,伺机抢回市场主动权。
国内的模拟芯片企业,多少要承受来自晶圆代工厂过去2年的涨价,更直观地来看,中国的IC设计公司在2022年的毛利率多集中在30%左右,模拟芯片企业之间竞争价格,甚至是靠低价内卷,很难不捏一把汗。更不用说TI 雄厚的资本和在汽车、工控等领域的强大。
除了成本优势,TI 还有提供全面解决方案、多年布局掌握国内客户资料的优势。
有相关调查显示,TI 正在捆绑销售自家产品,强绑定意味着,在芸芸8万多颗料号中,想用TI 的某颗芯片必须配套其他TI 芯片一起采购,而且以TI 在中国数十年的客户粘性,当TI 扩大规模将成本继续打下来的时候,本质上客户会被“没有更低,只有最低”的价格优势吸引过去,再加上TI大而全的芯片型号,有可能全套重新用上TI。TI 针对每个型号长久积累的相关客户大数据,也让TI 能站在更广的视角上知己知彼,对竞争对手各个击破。